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全科医生李婷:以初心扎根喜德 用担当守护健康
更新时间:2025-09-23 17:16:08
在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根据2022—2025年相关工作方案通知,医疗资源的下沉与精准帮扶成为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促进医疗公平的关键举措。
2025年,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选派7名优秀医生奔赴喜德县人民医院。这7位医生,涵盖骨科、外科、麻醉科等关键领域,他们将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喜德县人民医院带去先进的诊疗技术和前沿的医学理念,为喜德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添砖加瓦,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在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人民网四川频道联合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策划推出系列人物专访,记录这7位医生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的付出与收获、挑战与成长,让更多人了解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的重要意义。
2025年1月,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李婷响应四川省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和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号召,背起行囊来到喜德县。半年多来,她带着初心啃硬骨头、谋长远建体系,在基层医疗的沃土上写下了属于医者的生动注脚。
作为全科医生,李婷的工作重心在于多系统疾病综合诊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全程管理与全科教学。初到喜德,基层医疗的短板便清晰地摆在李婷眼前。
全科医学发展滞缓,专业人才缺乏,从县级医院到乡村医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诊疗规范性差;乡村基层条件艰苦,药品及必要的辅助检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欠发达,居民健康素养不足,加上方言与风俗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疾病的预防和长期管理落地难度大。
面对困境,李婷积极参与乡村医生培训项目,足迹遍及喜德的13个乡镇,在临床、带教及培训中通过推广有方法论指导的结构化临床思维,提高全科诊疗规范性;发挥“中西医结合” 优势,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落地,用针灸、理疗、熏蒸、贴敷等中医外治技术补充基层治疗手段的不足提高疗效;主动学习简单的彝语,当地医护也积极配合当“翻译”,慢慢拉近与少数民族患者的距离;多次跟随组团式帮扶巡回医疗车,深入村社开展健康宣教及巡诊。渐渐地,村民们不再 “小病扛、大病拖”,就医意识和意愿显著提升,健康的 “防护网” 越织越密。
一位鼻咽癌肺转移患者的经历让她至今难忘:因无法耐受上级医院抗肿瘤治疗的副作用,患者拒绝继续化疗,但局部疼痛、咳嗽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来到全科团队就诊后,李婷量身定制中西医结合方案,针对肿瘤的治疗进行系统评估和充分的患者教育,结合中药汤剂口服及中医外治,2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重燃了患者抗肿瘤治疗信心。
“对口帮扶不能只‘输血’,更要‘造血’。核心在于技术下沉、流程重塑,让基层自己能扛事。” “要把患者留在基层,不仅要求基层能治大病,更要能治好病。缩小与上级医院诊治水平差距,提高医疗同质化,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李婷始终这样认为。
为了让基层医生 “拿得住” 常见病、多发病,让危急重症的早期诊断和及时转诊不是一句空话,李婷在培训和临床教学中引导基层医生总结全科诊疗常见三联征及各系统疾病的临床报警症状,强调结构化、流程化诊疗思维,把诊疗关键点变得更有操作性,所在团队的当地医生诊疗思维和实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专科建设发展上,李婷积极推动打破“科室壁垒”,通过“科室联动”实现资源整合,为多病共存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和所在科室团队一起,主动参与消化科、神经内科、骨科、儿科等专科查房,融合内、外、康复及中医资源,让病人得到更及时的综合评估和治疗。
今年年初的一个案例,让“科室联动”的价值充分显现。一位老人因突发面瘫在乡镇医院治疗后症状反复来到县医院就诊。李婷接诊后通过系统综合评估,考虑患者症状反复实为新发脑梗。患者收入神经内科后确诊为急性脑梗塞,李婷团队主动跟进指导早期康复;病情稳定后,患者立即转科接受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最终患者顺利出院,没有遗留明显功能障碍。虽然在外院未及时诊治,但“无缝衔接” 的科室联动,让治疗跑赢了时间,病人得到了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对口帮扶的经历让李婷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帮扶不是一程风雨,技术之外,更要有扎根泥土的情怀。“未来的基层全科医疗,得从‘硬件’‘软件’两头发力。”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引进与留存机制,让更多医生愿意扎根基层;另一方面要加强能力建设,加快数字化建设,用远程会诊、AI辅助诊疗等技术弥补能力短板,规范诊疗行为。奉献和担当,才能让基层全科成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吉木阿罗)